“中国脊梁”第七期: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——追记“中国天眼”之父南仁东

  • 发布时间:2021-07-14
  • |
  • 作者: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111

       他的梦想足够大,大到可以直抵苍穹;他的梦想足够久,久到可以终其一生!    

       南仁东——“中国天眼”之父,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,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简称FAST)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。    

       他是个心中有梦的人。南仁东1945年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。邻居们记得,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到山上看星星,弟弟南仁刚说,在中学时期他就提前自修了全部物理课程,包括一部分天文物理。    

       1959年,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,毕业后回到通化无线电厂工作。他的手特别巧,又特别爱钻研,车钳铆焊样样都通。工作了10年后,他还是放不下他热爱的天文学,“率性”地报考了中科院研究生,博士毕业后,来到了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工作,从此走上了“星梦”之路。  

       说起南仁东与FAST的结缘,还得从1993年说起。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,科学家们提议,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之前,建造新一代射电“大望远镜”,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。    

       那时的南仁东,刚放弃日本国立天文台客座教授的高薪回国没多久,听到这个提议,时近50岁的南仁东兴奋不已:“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,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就有可能领先国际几十年。”一向低调的他坐不住了,激动地对中国参会代表吴盛殷说:“咱们也建一个吧!”    

       这是一个大胆到有些突兀的计划。上世纪90年代初,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,在不少人看来,这样的想法就是“天方夜谭”!    

       他靠坚毅筑就梦想。自从建中国“天眼”的念头从心里长出来,南仁东就像上了弦一样。选址、论证、立项、建设……他忙个不停。    

       有人告诉他,贵州的喀斯特洼地多,能选出性价比最高的“天眼”台址,南仁东立即踏上了从北京到贵州的火车。一趟又一趟,车轮不觉间滚过了12年。    

       1994年到2005年间,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。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,不少地方连路都没有,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、浅一脚地挪过去,有时甚至要爬过去。有时需要攀爬七八十度的陡坡,人就像挂在山腰间,要是抓不住石头和树枝,一不留神就会摔下去,这样的险情伴随了南仁东和他的团队12年。    

       “天眼”之艰,不只有选址。    

       这是一个涉及领域极其宽泛的大科学工程,从纸面设计到建造运行,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;因为立项难,不论是什么会,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,南仁东逢人就介绍大望远镜项目,不厌其烦地把一个概念向不同的人解释无数遍;因为没钱,他四处去“化缘”。    

       2007年,经过南仁东的不懈努力,FAST终于立项成功,2011年3月25日,FAST正式开工建设。    

       有人把FAST比喻成一口大锅,一个口径500米的“大锅”,它的接收面积是32个足球场那么大,这是世界上最大、也是最难造的一口“锅”!    

       “天眼”工程不仅涉及天文学、结构工程、岩土工程等几十个不同的专业领域,而且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、关键材料急需攻关,现场施工环境也异常恶劣、复杂。    

       “对他而言,中国需要这样一个望远镜,他扛起这个责任,就有了一种使命感。”“天眼”工程副经理张蜀新与南仁东的接触越多,就越理解他。    

       每个领域,专家都会提各种意见,每项工作都是千头万绪,南仁东必须作出决策,要作出正确的决策,必须懂行。工程伊始,要建一个水窖。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,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。施工方惊讶极了: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?    

       南仁东是团队的主心骨,更是个通才,他自称为“战术型老工人”,工程无论遇到什么难题,他都能找到解决办法。外人送他的天才“帽子”,南仁东敬谢不敏。他对同事说:“你以为我是天生什么都懂吗其实我每天都在学。”    

       仰望星空是梦想,脚踏实地是行动。    

       2010年,FAST经历了一场近乎灾难性的风险,那就是索网的疲劳问题。工程组通过对十余根钢索结构进行疲劳实验,结果全部以失败告终,没有一例能满足FAST的使用要求。当时,台址挖掘工程已经开始,设备基础工程迫在眉睫,可由于索网疲劳问题,反射面的结构形式却迟迟定不下来。南仁东为此寝食难安,天天与技术人员沟通,想方设法在工艺、材料等方面寻找解决途径。    

       整个研制工作将近两年,经历了近百次失败,在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终于研制出了满足要求的FAST钢索结构,解决了最具考验性的技术风险。     

       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钢索,让FAST有了坚固又灵活的“骨架”;这种自主创新的技术,后来也被成功应用到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中。    

       2016年9月25日,“中国天眼”终于在贵州落成,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奇迹。虽然南仁东没能亲眼看到FAST产出重大创新成果,没能等到他应得的荣誉和奖励,但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已经成功。    

       走到这一天,他跟同伴们用了22年。22年间,他凭着坚定的信念,追逐梦想,心无旁骛,不为困苦而止步,不因诱惑而动摇。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宏伟的“中国天眼”,他那宽广的人生格局和坚韧的人生态度,更是一座宏伟的精神丰碑!    

       续梦还有后来人。南仁东到最后一刻都在说,FAST是给下一代天文学者建造的设备,以供他们发现更广阔的世界。而在他的学生心里,他既是恩师,也是父亲。    

       2017年9月15日,南仁东离开的噩耗传来,学生姜鹏打开南老师发来的最后一封邮件,沉思了很久,回复了一封永远无人接收的邮件:“老爷子,咱们还能聊聊吗怎么感觉我的心情糟透了呢……”这样的告别方式,是姜鹏不曾料到的。他多么希望还能再见到这位可敬、可爱的老爷子,再和他说说心里话呀!    

       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。南仁东践行了这八个字,更将其化为一股精神——胸怀祖国的精神、勇于创新的精神、坚毅执着的精神、甘于奉献的精神!    

       目前,“中国天眼”已经敏锐地捕捉到多颗新的脉冲星,实现中国望远镜发现脉冲星“零”的突破!这一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,将使我国的天文学研究领先世界20年,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,FAST为科技创新强国之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!    

       记者手记:     李四光、蒋筑英、唐敖庆、朱光亚、王大珩、南仁东,这几位大师生活在不同的年代,却有着很多共同之处。他们都怀有惟图国强、不求己荣的爱国之情;他们都具有刻苦专研、追寻真理的科研精神;他们都拥有无私奉献、淡泊名利的高贵品格;他们每个人都曾经在吉林这片热土上洒下过自己辛勤的汗水,吉林大地至今还留有他们的传奇。他们因信仰而执着,因热爱而眷恋,虽然现在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背影,但他们耀眼的光芒仍然闪耀星空。    

       重温他们留下的故事,追记他们曾经有过的辉煌人生,记者的内心是更多的感动。勇于挑战权威,为新中国输送了“工业血液”的李四光、甘当科研事业铺路石子的蒋筑英、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唐敖庆、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朱光亚、创造出“八大件一个汤”的王大珩、用22年实现梦想的南仁东,从他们的身上,让人们看到了两个字——坚持。坚持,就是不忘初心;坚持,就是牢记使命。    

       他们身处的年代要么内忧外患,要么一穷二白,而就凭借着坚持这两个字,他们完成了在很多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事情,是坚守心中那份对祖国深沉的爱,让他们选择了永不放弃,倾其所有。今天,祖国虽然已日益强大,科学技术也在迅猛发展,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,我们要永远传承,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们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;传承他们求真务实、开拓创新的科研态度;传承他们勇于奉献、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。一个人物可以过时,一位科学家的成就也会被后人超越,但科学精神是永恒的,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。这种精神会化作一股股力量激励着后辈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砥砺前行,为吉林全面振兴、决胜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。

      本报记者 李开宇    

       【日 期】2018.05.23 【来 源】吉林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