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背景:
1937年12月13日,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。在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,对中国军人和南京百姓进行长达6周的血腥大屠杀。据载,日军在南京集体屠杀28案,包括被集体枪杀与活埋的计19万余人;零散屠杀858案,仅被收埋的尸体就有15万多具。日军在6周内共屠杀南京市民和放下了武器的中国官兵30余万人。曾在长江岸边参加毁尸灭迹的日军少佐太田寿供述,经他与安达少佐在南京下关码头处理的就有10万以上的尸体,其中掩埋、焚烧的约3万多具,其余投入长江去了。这一举世震惊的暴行,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谴责。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日本战犯的决议书中指出,"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地来污辱这个城市","实行杀人、强奸、抢劫、放火"。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,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。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,于1947年被处以死刑。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一桩滔天罪行。
公元1937年12月13日。南京,这座已经"无抵抗的都市"沉没于血海之中。
2014年2月27日下午,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,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,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。
内容摘要:
徐志耕的《南京大屠杀》,从纪实文学方面填补了这一空白。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、历史的风烟,以详尽的事实和资料,将这一事件的始未告诉给读者。该书是“中国作家写的第一部全面、真实、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悲剧。”
《国家公祭 你应该关注的八个问题》本书共分八章,分别围绕(一)我国缘何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?(二)国家公祭祭奠谁?(三)30万数字为何不容挑战?(四)日本右翼为何专攻“南京大屠杀”历史?(五)谁是第一个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人。(六)国家公祭日“身后”,哪些群体不应被忘怀?(七)国外公祭如何祭?(八)参与国家公祭,你该如何作为?等八个问题作了解答与阐释。